原创 王文峰,戴光宇 中国电梯 2022-11-24 17:16 发表于河北
作者:王文峰,戴光宇/天津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
近年来,既有住宅加装电梯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2018年、2019年、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也连续提到既有住宅加装电梯,从“鼓励有条件的加装电梯”到“支持加装电梯”,可以看出国家对加装电梯的重视。同时加装电梯也是一项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的重要举措,是解决居家养老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的重要实践,有助于增进群众在“住有宜居”方面的幸福感、获得感;是促进社会、个人投资的有效途径,创造就业机会,振兴实体制造业,打造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为响应国务院号召,全国各地开始推进加装电梯相关事宜。但新事物的产生往往会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相关问题,近年来许多关于加装电梯的问题也相继被媒体报道。在本文中,笔者主要总结在既有住宅加装电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给出合理化建议。由于目前未确定一个专门的职能机构来批复加装电梯事宜,因此在加装电梯设计审批阶段可能涉及多个部门的审查批复,如规划、住建、消防、人防、城管、应急、市场管理等部门,有时可能还会涉及市政道路部门。建设单位在加装电梯前应仔细做好论证,同时涉及到的各个审批部门也应明确各自的审查要点。例如在一些加装电梯工作刚刚起步的地方,有的申请加装单位找相关部门去审批,而相关部门根本不知道应该审查批复些什么内容。建议各省市出台加装电梯指导意见,明确各部门职责和审查要点。建设单位应及时与相关部门沟通,对可预见性的问题如下水管道的改线、救援通道畅通、后期电梯的主体责任归属等问题提前做好勘察和沟通,避免后期产生不必要的纠纷。作为领域内专业单位,建设单位在前期勘察应细致,对地下管网、地形限制等问题提前考虑,做出合理预算。例如某地区加装电梯前期未考虑地形因素,导致施工后重型起重设备无法到达电梯安装位置进行吊装,从而影响施工进度,且增加了后期施工成本。建设单位还应提前告知居民,加装电梯后期涉及的费用,如维护保养费用、部件更换费用、电费、钢结构维护费用等,避免后期产生不必要的纷争。2 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方案设计和安装施工过程中的问题分析目前,有些加装电梯采用带钢结构一体化积木式安装方式。传统加装电梯安装方式耗时较长,占用空间过大,现场拼搭、焊接的井道导致施工噪声大,受到天气等因素制约,还会影响居民的出行和安全。此种安装方式是将积木式井道在工厂车间中制作,同时将井道外立面以及大部分电梯设备在车间中安装完毕,提高了安装的精度及焊接质量;由于现场无需搭设脚手架,吊装完成井道后外立面即完工,既缩短了现场的施工时间,也减少了施工人员和居民的安全隐患(见图1)。
然而,钢结构不属于电梯法定检验范畴,但钢结构井道部分是电梯设备本体所依附的结构物,其结构性能和安装质量对电梯后期功能实现、安全性、可靠性等产生直接影响,例如焊接工艺不达标、垂直度偏差大、井道钢结构框架与建筑墙体联接不达标等。监督检验依据的是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其中并未涉及钢结构相关检验检测项目。因此,使用带钢结构一体化积木式安装方式应考虑以下几点。(1)设计施工时应考虑电梯安装地区风载荷、雪载荷、屋面恒载荷、活动载荷等要求。不同地区的风载荷、雪载荷要求不一样,比如北方地区的风载荷和雪载荷比南方地区要求高,因为北方地区大风、大雪天气较多。(2)基础节与基础平台的连接及水平度的调整。基础平台是支撑整个钢结构井道和电梯设备的最下端的平台,其水平度直接影响电梯的安装质量。基础节是与基础平台连接的第1个模块,其施工质量至关重要[1]。(3)轿厢水平度应在现场重新校验。有些电梯轿厢是在工厂组装完,与层间节一起运至安装现场。现场各个层间节组装完后,应对轿厢水平度进行重新调校。(4)钢结构后期维护问题。钢结构如果长期暴露在空气或者潮湿的环境中,表面缺少防护措施,会影响使用寿命,应定期对钢结构进行防锈、防腐、防火等保养。(5)各个层间节之间、基础节与层间节之间、层间节与顶层节之间的连接方式要正确。各个模块间的连接方式应依照电梯安装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来确定,以确保在地震灾害情况下钢结构井道的牢固性。对于个别老旧住宅小区,由于管线等设施的布置限制,使得加装电梯的底坑空间无法满足电梯检验规则的相关要求,故只能应用浅底坑安装技术。浅底坑安装技术主要是通过设置可移动止停装置、可伸展的轿厢护脚板以及相应的安全联锁保护系统等,来降低因底坑空间不足而产生的风险,它具有降低施工成本、压缩施工周期等特点。图2为某款手动式可移动止停装置,电梯正常运行时该装置处于图2a)的状态;当需要进入底坑作业时,将其置于图2b)的伸展状态,以保护在底坑中的作业人员。这两个位置都有电气开关监控。使用浅底坑安装技术方案应考虑以下几点。
(1)不鼓励加装电梯采用浅底坑技术。因为在紧急情况下,底坑内无人员避险空间。如使用该安装技术方案,需要按照规定向市场监管总局报备,通过专业技术机构等效安全评价、市场监管总局批准后方可采用。(2)采用浅底坑安装技术的电梯,相关部件只有型式试验的委托报告,且不符合现行的电梯检验规则的要求,只能依据GB/T 28261-2012《安装于现有建筑物中的新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第5.7条的要求,补充检验依据。(3)底坑下方的管路可能会受到电梯底坑、钢结构井道等沉降的影响,且下方管路如出现故障很难进行维修。对于一些老旧住宅小区的电梯加装通常有两种形式:错层入户和平层入户。错层入户是指电梯层站候梯厅处与建筑楼层不在一个高度,乘客乘坐电梯到站走出轿厢后,要再向上或向下走半层楼梯才能到达自己家中(见图3),此类型电梯救援通道符合规范要求;平层入户是指电梯层站候梯厅处与建筑楼层在同一高度,乘客乘坐电梯到站后可直接进入家门。图4为某一平层入户电梯设计图,建设单位在住户家的阳台位置另开了一个入户门,乘客到站后从阳台进入自己家中。
对于平层入户的电梯,会涉及救援通道不畅通问题。当电梯发生故障无法正常运行时,救援人员只能穿过业主家到达相应层站处,无法无阻碍地到达实施紧急操作的层站位置。为此,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发布了《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TSG T7001-2009,含第2号修改单)电梯救援通道相关要求的实施意见》(市监特〔2018〕37号),强调现有建筑增设电梯,如因建筑结构等原因,难以达到检验规则TSG T7001-2009第8.7(2)项要求的,使用单位可采取措施保证救援人员可通过钥匙或强制手段打开通往电梯服务层站的门窗等阻隔,并按规定开展救援演习。同时为了解释“现有建筑”,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市场监管总局特种设备局关于明确电梯救援通道有关要求的函》(发布特设局函〔2019〕2号)作了明确说明:“现有建筑物中增设的电梯”包括2018年7月30日之前已建成和2017年10月1日之前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建筑物,新增井道中安装的电梯或原有井道中新安装的电梯。至此,救援通道问题有了文件支撑,此规定也推进了老旧住宅小区加装电梯工作的实施。加装电梯的楼层通常不是很高,且大都是无机房电梯。无机房电梯紧急松闸装置通常有两种:机械式松闸装置(见图5)和电动松闸装置(见图6)。如果遇到特殊工况,救援难度将增加,比如当轿厢满载安全钳动作、轿厢轻载冲顶等工况。笔者曾遇到过两个无机房电梯救援案例:(1)在监督检验进行125%额定载重量下行制动时,由于制动器制动力矩不足,导致轿厢加速下降,限速器动作后安全钳夹住了导轨,轿厢停止下降,此时变频器发生故障保护,导致电梯无法检修运行。由于楼层间距小,安装人员钻进轿厢将砝码卸除后,通过松闸使安全钳恢复。(2)在一个商场内的无机房电梯,当时轿厢内人员重量正好与对重平衡,当电梯下行至中间位置时安全钳发生了误动作,此时紧急松闸无法移动轿厢,且楼层间距大,无法及时释放被困人员。最终,采取破拆轿顶的方式实施了救援。
因老旧住宅小区居民中老年人占比较大,长时间被困对其身体健康的影响是难以估计的,因此提出以下建议。(1)加装电梯最好将控制柜或控制屏安装在第1层层站位置,以方便紧急救援操作,同时也方便日常维护保养。(2)加装电梯应配备补偿链,并配备救援重块;或救援沙袋或用于紧急移动轿厢的手拉葫芦(见图7、图8)。
加装电梯与既有建筑结构相互独立时,电梯与住宅结构间应设置防震缝,电梯结构应能独立承担起水平载荷和竖向载荷,这样电梯后期沉降对住宅主体没有影响。加装电梯与既有建筑结构直接刚性连接时,钢结构电梯井道晚于既有建筑落成,加之电梯各种载荷工况,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存在沉降问题。如图9所示,目前大多数加装电梯与既有建筑采用刚性连接方式,应考虑电梯与住宅结构的不同沉降变形,采取措施保证变形协调,避免沉降差对既有住宅结构产生影响。同时,沉降也可能导致电梯井道水平度和垂直度受到影响。
沉降可能会造成钢结构井道变形,继而造成电梯导轨垂直度偏差、钢结构节点联结失效、焊缝产生裂纹等问题,如果电梯导轨垂直度偏差程度超出了规定的范围,那么将会对加装电梯的正常运行带来巨大的安全威胁,甚至在电梯运行过程中引发安全事故。目前,已有新闻报道过加装电梯沉降导致住宅墙体开裂。在钢结构中,梁与柱的连接通常采用3种形式:柔性连接(也称铰接)、半刚性连接和刚性连接[2]。在工程实践中,刚性连接应不会产生明显的连接夹角变形,即连接夹角变形对结构抗力的减低应不超过5%。笔者建议采用柔性连接方式,即铰接,如图10所示。对于铰接,假定结构承受重力载荷时,主梁和柱之间只传递垂直剪力,不传递弯矩。这种连接可以不受约束地转动,当电梯井道发生轻微沉降时,电梯井道和建筑物之间会产生剪力,而采用铰接可以消除。
电梯安装完后,在使用过程中应加强对电梯的日常管理和维护,明确使用单位主体责任。目前有委托物业公司管理、委托电梯公司管理、业主自治管理等方式。如果选择业主自治管理,可能会无法建立24h值班机制,当发生困人时,救援电话可能做不到及时接通,因此建议轿厢内的救援电话采用外线自动拨号方式,在轿厢内按动报警按钮时可直接与电梯维护保养单位人员联系,以达到及时应急救援的目的。此外,应明确后期电梯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相关费用,如电费、维保费、后续可能出现的电梯防水打胶费、钢结构维护费等,这些都需要业主自行承担。建议电梯加装IC卡,如后期出现房屋交易、租赁等情况时,便于管理。目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相应对策,力求推进加装电梯工作进程。如天津市相继颁布了《天津市既有住宅加装电梯设计导则》《天津市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作指导意见》,以指导加装电梯的各个环节。在本文中,笔者从加装电梯前期准备、设计施工、后期使用管理方面分析了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并结合实际给出相应的建议,这有助于加装电梯工作的实施。参考文献
[1] T/CPASE MG 005-2020,带钢结构一体化积木式电梯通用技术条件[S].
[2]刘立新,仉硕华,张青,等.钢结构梁柱半刚性节点连接3种设计方案及其对比[J].中国电梯,2018,29(1):5.
来源:《中国电梯》杂志